弘扬竹文化 传承竹工艺
课程名称:弘扬竹文化 传承竹工艺  | 已上课人次 0
时长:320 (分钟)
指导老师:
评价要求:完成作品,实践报告,分工协作
课程内容及过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 金 山 竹 韵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------大金山基地竹文化课程

一、课程理念

从七千年前河姆渡居民使用竹制品开始,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有了密切关系,至今竹仍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植物。竹与人类的文化生活也很早就结下不解之缘,唐宋以来,竹子与梅花、松树并称为“岁寒三友”,明代则把“梅、兰、竹、菊”比作“四君子”。竹子虚心自持,高风亮节,乃君子写照,其品性、风韵都成为文人雅士歌颂和追求的对象,竹子在中国人心中不可替代。竹子,早已成为了华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
竹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,把竹子形态特征总结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,如虚心、气节等,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、禀赋和精神象征。看到竹子,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,不惧艰辛,中通外直,宁折不屈的品格,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,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。竹,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情操。中国人对竹有特殊的感情,中国文化深深浸透了竹的印痕。

  • 开发策略

溧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,温暖湿润,四季分明,资源丰富,风光旖旎。大金山国防园内生态环境良好,林木覆盖率高,赏心悦目的自然生态景观、丰富的竹林资源以及由此而生发的竹文化,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,是值得我们开发和利用的一笔宝贵资源。我们以大金山竹林为依托,衍生出竹子的精神文化知识,竹工艺品制作,竹制儿童玩具,与竹相关的音乐舞蹈等,逐渐开发出“金山竹韵”系列活动课程。

三、课程目标

(一)价值体认:通过制作养成认真细致的劳动态度和精益求精的质量观念,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,使用同学们可以真正学习到竹文化的核心,培养不畏逆境,不惧艰辛,中通外直,宁折不屈的品格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。

(二)责任担当:学习竹子精神:初生时竹根厚植泥土,吸收阳光雨露;出苗时竹形笔挺正直,风骨卓绝傲然;成长时竹枝虚怀若谷,始终谦逊谨慎;拔高时竹节奋进砥砺,锐意进取创新。

(三)问题解决:能够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,发现问题、研究问题、解决问题,提出自己的想法,更好完成对竹子作品的创作。

(四)创意物化: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,培养同们学的想象力与创造力,尤其是在竹制品工艺课程中创作自己的作品,提高实践能力。

四、课程结构  

为使学生更多、更系统的了解竹子,认识竹子的特点,熟知久远的人文风俗。开展“竹文化”为核心的课程研究,它不仅仅停留在学习与实践层面,也不仅仅是寓教于乐的浅层次体现,而是最终要形成以竹子神韵为核心的文化特色。我们在竹文化系列活动中开发以下课程:

竹林探幽——走进竹林,学习竹子的文化历史知识

竹韵匠心——学习竹编花篮的传统技艺

竹趣童心——体味过去的童真“竹节人”

竹舞律动——感受少数民族风情竹杆舞蹈

竹香滋味——制作品尝美味的竹筒饭

通过对竹文化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。使每一位社会实践的学生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提升。

  • 活动实施

活动一  竹林探幽(2课时)

  • 活动准备

材料准备:竹文化宣传视频、竹制用品(工具、生活用品、乐器、工艺品等)、教学课件

场地准备:多媒体教室、竹林

  • 活动过程
  • 活动导入

同学们,如果我告诉你,大金山基地有一种草,能长到五层楼高,你相信吗?

宣布答案:其实就是在这随处可见的竹子。竹子是草吗?竹子不是树吗?有同学了解情况吗?

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与竹子有关的呢?同学们又知道哪些与竹有关的故事与文学作品呢?

好,接下来让我们以全新的眼光去走近竹子,观察竹子,了解竹子。

  • 活动要求
  1. 加强活动的组织管理,明确要求;
  2. 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,增强他们的知识储备;
  3. 走进竹林,强调安全,确保人员在指定区域内活动;
  4. 保护环境,确保活动现场清洁。
  • 指导要点
  1. 竹子的基本常识与特点认知;
  2. 竹子精神象征的品格与节操;
  3. 在竹林徜徉时的个人感受;
  • 活动实施
  • 竹子的基本情况
  1. 竹子是多年生禾本科竹亚科植物,水稻、小麦、芦苇等都属于禾本科。竹子是草本植物,而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木本植物,竹子是草不是树。当然,竹子不是一般的草,它甚至比许多树木都结实。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怎么区分?根本区别是看它们是否有年轮。树木的茎内有形成层,能使树干一年一年地加粗。把竹子锯断,里面是空的,没有一圈圈的年轮。
  2. 竹子种类繁多,世界上的竹子大概有70多个属,1250多种,分布于热带、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。地球表面的水热分布支配着竹子的地理分布,东亚、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,种类也最多。而我国有500多种,是竹的故乡,素有竹子王国之称,以福建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4个省最多,大多生长在长江以南山地地区。
  3. 常见竹子有:孝顺竹、佛肚竹、毛竹、方竹、紫竹、金明竹、斑竹(湘妃竹)、淡竹等。有些竹子,从它的名字就可以听出它的主要用途。如箭竹,传说在冷兵器时代用它来制箭镞而得名(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来源)。粽巴竹,主要是用其叶包粽子。有些竹子的名字则是以其外形而得来,如凤尾竹是因为其竹枝叶排列如凤尾,佛肚竹则是竹节鼓胀如佛肚,紫竹因其表色呈紫色,花黔竹则因为表面有带状花纹。
  1. 竹子与文化
  1. 竹与人类的文化生活很早就结下不解之缘,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,有“竹”的象形符号。在甲骨文、金文中都有“竹”的象形符号和与竹有关的文字。
  2. 竹简的利用,使中国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到殷商时代,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及历史文献的传存立下了汗马功劳。5000年中华文明,有两到三千年是记载在竹简之上。
  3. 从秦汉开始,竹子逐渐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。唐宋时期,竹子频频出现在吟咏描摹间,更被广泛种植于房前屋后,成为人们美好精神品格的化身。它终年常绿,象征清廉;竹秆通直富有韧性,象征守正不阿;空心,象征虚怀若谷;竹节,象征坚贞有节。竹是人们心中的谦谦君子,竹的挺拔洒脱、正直清高、清秀俊逸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。
  4. 与竹相关的诗词:苏轼诗云: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”……等等

5)直到今天,竹子在中国人心中仍然不可替代。“未出土时便有节,及凌云处尚虚心。”竹是东方美的象征,它不仅仅在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,它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情操,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
3、竹与生活

1)衣:早在秦汉时期,就出现了用竹制布,取竹制冠,用竹做防雨用品的竹鞋、竹斗笠、竹伞,一直沿用至今。

2)食:竹子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,竹笋和竹荪是极受人们喜爱的美味山珍。先秦文献中记载,3000多年前的竹笋就是席上珍馐,中国最早的医术典籍中记载,竹子还具有特别的医用价值。

3)住:竹子用于建筑的历史久远,在远古时代,人类从巢居和穴居向地面房居演进的过程,竹子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盛产竹子的南方,竹楼是寻常百姓家的房舍。修竹何以成为建筑中的龙材呢?竹子体轻质坚,皮厚中空,抗弯拉力强,享有“植物钢铁”的美称。

4)行:著名的交通工具有竹筏、竹船等,其中竹筏是交通史上最古老和使用历史最长的交通运行工具。

5)用:劳动工具、生活用品,各种竹制器具帮人类分担繁重的劳动,承载人们琐碎日常。另外,竹子在武器发展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,从竹弓、竹箭到抛石机,发展到宋代,有火药箭、竹管火枪等,都离不开竹子的协助。由于中空的结构和特殊的弹性,竹子还是制作乐器的良才。笛子、萧、尺八、筝、鼓板、京胡、二胡、板胡等皆离不开竹。

4、走进竹林

1)大金山主要生长的是毛竹、淡竹。(主要观看毛竹)

这里的主人公是毛竹。乔木状竹种 ,高可达20-25米,秆节间稍短,新秆绿色,有白粉及细毛。秆箨背面密生黑褐色斑点及深棕色的刺毛。箨叶三角形至披针形。每小枝有2-3 片叶,叶舌隆起。可种植成竹林,也可植于河畔。主秆可供建筑、桥梁、打井等用。

  1. 观察竹子断处是否有年轮,从而解释竹子是草本植物的原因。探索发现竹根的特点,可以有什么用处。
  2. 写一段短文或画一幅关于竹林的画作,描述出大金山竹林的风景与对竹子精神的感受。
  3. 完成“竹林探幽”任务书。
  • 活动评价
  1. 结合竹林中的现实环境,老师对课堂上教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提问与总结,针对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评价;
  2. 选出优秀的竹林短文与画作,大家一起赏析;
  • 活动拓展  

通过对竹文化的学习,积极开展“竹文化”社团活动,如诵竹、画竹、娱竹、编竹等,使竹文化与学校课程紧密结合,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“竹文化”活动中受到熏陶,提高艺术修养。

活动二 竹韵匠心(2课时)

  • 活动准备

材料准备:竹编成品、编制材料、剪刀

场地准备:多媒体教室、操作台

  • 活动过程
  • 课程导入

1、视频展示各具特色的竹编作品与竹编发展历史文化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
2、出示一个或几个不同造型的自编精美的花篮。伴着音乐,手拎小花篮展示给学生们看,告诉学生这是老师自编的,激发学生编织的兴趣,调动他们的编织积极性。让他们欣赏、审视其美。揭示课题:这节课我们就来自己编织花篮。

(二)活动要求

1、分组活动,先观察学习再操作;

2、因为真实竹篾在没经验的情况下给学生们操作有伤手的隐患,所以操作时利用竹编的手法,使用纸编的材料。

(三)指导要点

1、让学生掌握编花篮的基本方法、技能;

2、花篮的分步编制;

3、重点教学花篮侧面编法。

(四)课程实施

1、老师把自编的花篮每组分发一个,请学生首先从外观上观察花篮,然后研究花篮:

  1. 花篮由几部分组成。
  2. 各部分怎么做(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大胆研究)
  1. 各小组讨论花篮的组成部分和编织方法。
  2. 学生汇报观察讨论结果。
  3.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:花篮是由篮提手、篮沿、篮身、篮底几部分组成,主经的长度和根数及围经的长度制作过程,还有色彩的搭配。

5、教学

老师讲解并示范编织法挑一压一(编底面、编侧面、整理)

6、学生制作:

(1)分小组进行操作,每组三到五名同学;

(2)小组同学合作编织花篮的每一部分,轮流编织构成一个完整的花篮。

(3)老师巡视,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编侧面和锁口。

(4)帮助困难生,随时参与学生的活动中去,评价学生的制作行为,鼓励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。

7、成果展示:

1、小组代表展示出自己小组小花篮的最亮丽的一面,介绍制作过程。

2、生生评价:说说你最喜爱的作品,要说出原因。

3、同学们评选优秀作品,并请编织能手谈体会,说说劳动后的感受以及在劳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,及如何克服困难的。

  • 活动评价
  1. 小组代表展示出自己小组小花篮的最亮丽的一面,介绍制作过程。
  2. 生生评价:说说你最喜爱的作品,要说出原因。
  3. 同学们评选优秀作品,并请编织能手谈体会,说说劳动后的感受以及在劳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,及如何克服困难的。
  4. 师生评价:(1)评价最佳作品。(2)对其它作品抓住优点给予肯定。(每一个花篮的制作都有它最闪亮的一点,老师要善于发现给予肯定)
  5. 竹编课程评价表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  • 活动拓展

同学们,你们觉得编织有趣吗?动手编织一个小礼物送给自己的家人、朋友吧!大胆选择编制材料,充分发挥想象力构思编制物件,你亲手的杰作,他们一定会喜欢!课外举办一个“送给我最亲爱的XX”编织展览。

 

活动三  竹趣童心(1课时)

  • 活动准备

材料准备:小锯子、木砂纸、毛笔干1--2支或者铅笔粗细的小竹子、二尺长的棉线、小纽扣二个、小刀、小长毛、锤等兵器

场地准备:多媒体教室、有缝的操作台

  • 活动过程
  • 活动导入

朗读一段课文:把穿着九个竹节的`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,在下面一拉紧,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 模样,叉腿张胳膊,威风凛凛,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、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。将鞋线一 松一紧,那竹节人就手舞之、身摆之地动起来。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,那就是搏斗了,没头没脑地对打 着,不知疲倦,也永不会倒下。……

同学们,刚才我们听到的这一段文章大家知道是来自哪里吗?学过的同学一定知道,这就是我们小学6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——《竹节人》中的选段。作者以回忆性的文笔通过对“做竹节人、斗竹节人”的过程与感受描写,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眷念。今天就要让同学们像作者一样亲手制作一个竹节人,并和其他同学斗竹节人,穿越时空,感受一下我们爷爷奶奶的儿童时代。

  • 活动要求
  1. 认真学习,遵守课堂纪律;
  2. 操作有序,保持现场秩序;
  3. 注意用刀安全。
  • 指导要点
  1. 体味童年时期的欢乐;
  2. 钻孔操作要耐心且细心,宁可钻的慢一点,也要注意安全;
  3. 穿线的顺序很重要,不能弄乱。
  • 活动实施

1、联系课文《竹节人》,询问同学们有没有自己动手制作过玩具。《竹节人》讲的是五六十年代,孩子自己制作的玩具。那个年代家长没有钱给孩子买玩具,所有的玩具都是孩子自己去制作。如弹弓、用小平车钢丝做成的火药枪、用竹子做成的水枪用竹子做成的弓箭、用竹子做成的一种枪、用砖头、竹竿制成的小推车、用子弹壳做成的刨子、用纸叠成的钱包、方块、东南西北、纸飞机、风筝、万花筒、滚铁环、打陀螺、钓鱼竿、滚铜板、沙包等等。那个年代虽然很穷,但是不缺少乐趣。我们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还有:逮鱼、摸虾、掏螃蟹、掏黄鳝、掏鸟窝、踩河蚌,玩得不亦乐乎,忘记吃饭、忘记回家。

2、教师展示做好的竹节人作品。

3、老师讲解制作过程,提出要求。

(1)竹子截成8段长为2.5cm的小段,分别作为竹节人的腿和胳膊,截一段长为3.5cm作为竹节人的身子,再截一段长为3.5cm作为竹节人的头部(下面有两个孔)。把每一节的两端在砂纸上磨一磨,使其光滑。

(2)找到3个矿泉水的瓶盖,剪掉下面的,留上面的圆形,中间打孔,五六十年代用铜钱来做,现在可以用外套用的纽扣来做。

(3)找一根绳子,先把竹节人左半边穿起来。

(4)然后再找另外一根绳子穿起右半边。

(5)将竹节人的左右手的绳子都打一个活结。

(6)然后把用冰棍制作的剑栓在上面。

4、学生制作阶段

(1)老师发布任务:同学们,刚才老师教了大家一个竹节人勇士的基本做法,但是,竹节人制品不是一定要做成这样的,在接下来大家实际操作中,各位同学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,在保证竹节人功能和形状的基础上,开发更多形式的竹节人战士,相信大家一定会创造出很多比老师做的更精巧、更新奇、更有创造性的作品的。

(2)给学生发竹段、纽扣、棉线、小兵器,分组操作。教师巡视,指导制作有困难的同学,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帮助,指导完成,只告诉他怎么做,不帮他做。

  1. 斗竹节人:在特制的桌子(有桌缝)上展开战斗,下课带走自己的作品。

(五)活动评价

1、教师总结:根据学生完成作品的情况给予评价。

2、同们互评:选出战斗力最强竹节人、创造力最强竹节人、灵活力最强竹节人等,请各位制作者发表感想

3、活动任务评价表

(六)活动拓展

同学们体验了几十年前我们爷爷奶奶那一辈人童年的时光,可以发现,尽管那时的玩具是简朴的,是粗糙的,但是不管在什么年代,孩子的心灵永远是纯真的,孩子的大脑永远是最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。大家回去以后,可以去自己的爷爷奶奶、爸爸妈妈多多沟通交流,看一看还有哪些他们儿时的玩具,一起动手试试看,带他们再回到那美好的记忆深处,一同成长。

 

活动四  竹舞律动(1课时)

  • 活动准备

材料准备:竹杆(每组8根)、音乐播放设备

场地准备:空旷平整的场地

  • 活动过程
  • 课程导入

竹竿舞的起源是因为苗族人择山而居,常有野兽来袭。一天,人们听到“咚哒,咚哒,咚哒,咚咚哒!”的脚步声,原来是野兽来了,当时,人们没有先进的防御工具来对抗野兽,于是,聪明的苗族人就用竹竿来驱赶野兽,大家用很多很多的竹竿敲打碰撞,也发出“咚哒,咚哒,咚哒,咚咚哒!”的声音,比野兽的声音还要大,野兽害怕极了,仓皇逃走了。久而久之,人们发现这是一项不错的体育锻炼项目。后来,参观苗寨的游客多了,为了让游客更贴近感受苗族人的生活,于是苗族人就对竹竿舞的进行调整和编排,逐步演变成今天的竹竿舞。

  • 指导要点

1、 动作协调,有节奏感,掌握跳竹竿舞的基本步法及手上动作。

2、竹竿的敲击声和脚步动作加手上动作的协调配合。

(三)课程实施

1、认识竹竿舞的基本节奏。

根据故事提问:(1)野兽来了,发出怎样的脚步声?“咚哒,咚哒,咚哒,咚咚哒!”(2)苗族人们为了把野兽赶走,用竹竿敲打碰撞发出怎样的声音?“咚哒,咚哒,咚哒,咚咚哒!”(3)今天我们也用“咚哒,咚哒,咚哒,咚咚哒!”的节奏跳竹竿舞。

2、初步练习,感知竹竿舞的基本节奏。

(1)用手模拟竹竿节奏(开合--开合--开合--开开合)问:几个开合?几个开开合?

(2)原地练习脚步节奏(点缩--点缩--点缩--跳跳跳)问:几个点缩?几个点点缩?

3、口号练习。

在静止竹竿上利用口号“咚哒!咚哒!咚哒!咚咚哒!”或者“点缩--点缩--点缩--跳跳跳”,练习竹竿舞节奏,进一步感知竹竿舞的节奏。

(1)教师示范摆放竹竿。

(2)学生在静止竹竿上练习基本节奏。

4、在开合的竹竿上尝试跳竹竿舞

(当竹竿打开时,把脚点进竹竿里,当竹竿合起来时,把脚收回来,当竹竿开两下时,两脚按先后顺序跳过去。总之,竹竿的开合要和脚步进出相吻合)

5、在开合的竹竿上,配合音乐跳竹竿舞

(1)敲竹竿必须按照(开合--开合--开合--开开合)的节奏,节奏明显,均匀轻敲,不能太用力,以免夹伤脚。如发现有同学摔倒,先等同学出来在重新开始。

(2)跳舞的同学必须按照(点缩--点缩--点缩--跳跳跳),排好队,不拥不挤,如不小心跳错步伐,可及时更正,不能在竹竿里面逗留。想再跳请到后面排队等候。

(3)竹竿与脚步吻合,配合音乐快慢进行(协调性、灵敏性、力量性、节奏性)

6、各小组在练习后依次展示成果。

  • 活动评价
  1. 老师可将学生展示过程拍成视频,在大屏上播放,相对比较,看看哪个组更整齐,更有节奏,相互配合更好。
  2. 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,对本组表现进行评价。
  3. 活动评价表
  • 活动拓展

学习了竹杆舞,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,同时还可开拓学生的视野。其实在腿部动作的基础上,可以让学生加入上半身肢体动作,让舞蹈更加丰富立体,开发同学们的创新意识。另外可以以篝火晚会等形式加深对竹杆舞的印象。课后让学生去了解我国更多其他少数民族的舞蹈,开拓眼界,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。

 

活动五 竹香滋味(2课时)

  • 活动准备

材料准备:竹筒、大米、腊肠、蘑菇等食材、调味料、餐具、柴火

场地准备:大灶、桌椅

  • 活动过程
  • 活动导入

同学们参观学习了一整天,认知了竹子的基本常识,也学习了如何制作竹制品,还学会了跳竹杆舞,那么同学们,你们知道竹子还有哪些功能吗?

对了,就是食用功能,除了竹笋可以直接做食物以外,竹子还可以用来做竹筒饭,今天我们将要品尝到自己亲手制作的竹筒饭。

  • 活动要求
  1. 分小组进行,每组分工明确;
  2. 维护现场秩序,保证食品安全;
  3. 确保人人都有体验,杜绝闲散人员。
  • 指导要点

1、处理食材:大米、腊肠、蘑菇、食盐、酱油适量拌匀。

2、处理竹筒:开口、清洗。

3、装入食材:装到约三分之二空间,放入清水,轻轻摇匀;塞住开口,固定。

4、加热竹筒:可蒸可烤可煮。火烤需转动竹筒,注意防烫。

(四)活动实施

1、老师集体授课,教授操作要点:

(1)大米要多浸泡一会,所以现在各位同学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可以先将大米泡好,充分利用时间,等到老师讲完,大米就已经泡好了;

(2)竹筒已经事先给大家准备好,每位同学都会有一个竹筒,竹筒要清洁到位,保证卫生;

(3)准备食材,我们的竹筒饭是和菜与调味料放在一起拌匀的,各位同学要选用适合自己的口味的食材与调味料,根据自己的饭量,用料要适量,不得浪费;

(4)食材装入竹筒约三之二高度,加入清水,不可装满,以防大米膨胀后溢出甚至挤爆竹筒。

(5)将开口封住,可以上锅蒸煮,也可以放在火上烤,烤时注意要多加些水并且转动竹筒,保证竹筒均匀受热,时间约为20分钟:大火15分钟,小火五分钟。

2、学生分组实施

(1)按照每个大灶8到10名同学进行分组,小组进行短时间的讨论分工,可以分为烧火组:负责柴火添加、火候的管理、烤竹筒饭的操作;清洗组:负责清洗竹筒、餐具、各种食材;食材加工组:负责混合拌匀食材与调味,并将拌好食材装入竹筒;灶上操作组:负责竹筒饭的上锅蒸煮与出锅。

(2)食材、餐具、柴火各组由专人领取,采用少取多添的原则,杜绝浪费。

(3)老师与带队人员必须全时巡视现场,确定安全员,严格火源管理,保证现场秩序,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,解决现场出现的突发情况。

3、就餐,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

(1)注意就餐秩序,保持现场环境卫生;

(2)在保证卫生的前提下相互品尝他人的竹筒饭,结合自己的成果,作出评价。

(3)检查是否有夹生饭或烧焦的情况,及时解决这一部分同学吃饭问题并总结失败原因。

  • 活动评价
  1. 老师参与到各个小组品尝竹筒饭的活动中去,针对各组的成果,结合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介;
  2. 同学在品尝其他组的竹筒饭后,结合本组的成品,相互比较,作出评价。
  3. 活动评价表
  • 活动拓展

我们今天做的竹筒饭是用的大米,而且竹筒是事先为大家准备好的,其实大家以后有机会更应去体验一下其他材料做的竹筒饭,比如用糯米的,甜味的等等,也可以自己和家人一起去砍一根竹子,一家人试试其乐融融的来吃一顿美味的竹筒饭。和竹杆舞一样,竹筒饭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,同学们可以查一查有哪些少数民族有吃竹筒饭的习惯呢?他们之间又有哪些区别呢?

 

主要设施设备及耗材

竹制用品(工具、生活用品、乐器、工艺品等)剪刀 小锯子、木砂纸、毛笔干1--2支或者铅笔粗细的小竹子、二尺长的棉线、小纽扣 竹杆 竹筒、大米、腊肠、蘑菇等食材、调味料、餐具、柴火

学员课前准备
  1. 安全教育,户外注意自身安全
  2. 纸笔记录器材
特别事项说明
  1. 保护自然环境
  2. 注意活动秩序
  3. 人员活动管控
实践报告要求

活动结束后上传报告